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53)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在大多数人眼里,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这不仅因为电影、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相继为大众的日常现实制造了巨大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新型传播媒介的问世往往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证明,媒介的垄断时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符号的解放必然吁求媒介的解放。相对于报纸,电视显然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公共空间。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抱怨电视是一种单向的发射。它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因此,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再度震动了人们。许多人看到,计算机互联网正在将这些权力归还大众。互联网是无中心、无权威的。它不仅最大限度地敞开了门户,而且,它的特征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
所以,人们对于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不易察觉。人们往往忽略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强大功能中存在着强大的控制。如果说电视发射台的部分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那么,互联网的无中心网终结构——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同样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似乎是一个自由出入的空间,传统的空间栅栏正在被漫不经心地跨越。然而,技术知识和语种突然显示了比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的意义。没有一定软件知识和技术的人无法在网络之中自如地驰聘,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另一方面,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不谙英语的人进入网络之后常常空手而归。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提供的自由是以享有某些社会条件为前提的。这即是另一种新型的限制。电子传播媒介的解放和控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并均与电子传播媒介的技术特征联系在一起。如果电视台没有如此强大的发射功率,电视又怎么能如此大规模地包揽文化权力,裁定电视节目的趣味,甚至充当惟一的裁决?
不能证明“电子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的一项是( )。
A.电影、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快乐
B.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民主,更开放
C.电视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
D.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阶层的人,都可能围绕电视形成某种共同体
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媒介的运行会给人们带来不便,而不便又会引发新型媒介的产生
B.电视的弊端导致互联网的出现
C.电视垄断了信息的处理,观众的需求促使互联网的产生
D.大众与传播媒介是一种互动关系
下面不属于电子媒介“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的一项是( )。
A.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
B.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
C.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
D.电视台的运行费用很高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权力归还大众
B.电视发射台的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
C.网络提供的自由是有限制的
D.广告商对电视台的运行起了重要作用
近日接连见诸报端的两件新闻,引发人们再次热烈地讨论一个困扰国人上百年的老话题: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第一件新闻是,一项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延续下来;高达86%的人认为,中秋节应该成为法定的公众假日。对此结果,网络舆论附和者众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此表示支持的网民,大多是年轻人。另一件新闻则是,某机构准备启动国学文化社区建设项目,其中的一项内容是,将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省级状元的名字刻制成碑,和国子监孔庙元明清三代的进士碑立在一起。对此, 网络上几乎骂声一片。对于前者的积极附和与对于后者的全盘批评,看起来并无矛盾之处。人们是在运用既有知识和分析能力对传统进行取舍的:中秋节被视为精华,科举制度则被归为糟粕.因此,人们普遍地赞成继承中秋节,而反对立状元碑一一这被认为是对科举传统的一种继承,而科举制度及其精神显然是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非常明确的结论。但让我们略微思考一下,对于哪怕是科举制度及其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理性是否高度发达,足以对其做出如此确定的判断?我们是否完全有资格以现代人的标准来对过往的某项制度或习俗做出非常确定的判断?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人普遍相信自己可以运用理性做出这样的判断。但是,一个真正的理性主义者,在运用理性的时候,始终会意识到理性的限度。相对于个人的生存甚至一个时代而言,传统是大写的。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的生活。不管是对一个人的生命和还是对一个民族的生命,离开了传统的包裹,赤裸裸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是没有价值的。比起漫长的历史,比起我们全部祖先的智慧的凝聚,任何一代人的智慧,其实都是沧海—粟。 因此,对于传统,明智的态度是
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因为它是当下人们有价值的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经过反思,我们确实有可能证明,某些传统是有害于正义和善的,据此,我们可以剔除其有害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传统,不会这样极端。因而,试图理性地辨别其究竟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假如有人愿意,他们是否可以立状元碑?对这个问题,笔者宁愿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能否确信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十分优良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可以确切地断言,传统的状元文化极端有害,因而,必须予以剔除,且在剔除这种传统后即可实现我们所设想的那种先进教育方式?
两条新闻中人们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
A.中秋节应该成为法定假日
B.科举考试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糟粕
C.大多数人对传统价值的取向很接近
D.古人留下来的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下面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
A.对待传统不可一分为二
B.传统应该全部继承下来
C.离开传统现代人就无法生活
D.对待传统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作者对是否可以立状元碑的回答,可以判断出其态度是( )。
A.留恋传统的状元文化
B.对当前教育方式的失望
C.认为应该批判地继承状元文化
D.认为理想的模式不会凭空产生
这段话谈论的主题是( )。
A.中秋节和科举考试哪个有价值
B.现代人在传统面前做出的选择
C.在传统面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D.现代文明脱离传统就失去意义
下面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
A.传统带给我们什么
B.人们对传统认识的误区
C.传统的价值应该由谁确定
D.我们有批判传统的力量吗
1.1.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定位原文,引用的文字出现在文章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的前两句话是“总——分”关系,“分”一般是对“总”的分解或诠释,所以AB选项是对引文的证明;又根据材料中提到的“电视显然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公共空间”,可以引申出社会大众不论性别、年龄、文化层次都有可能围绕电视这一媒介空间形成某种共同体,这恰恰也是对题干引文的证明,所以D选项也是“电子媒介崛起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的证明。
再次定位C选项,回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它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是许多人对电视单向发射的抱怨,是电视媒介的缺点所在,不能证明“电子媒介的崛起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定位原文,我们看到画线句子后几句话是对画线句子的解释。“媒介的垄断造成了符号的垄断”指的是电视“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这样就把大众与媒介互动的符号垄断了。大众想要呼吁符号的解放,前提必然是媒介先解放,然后才能解放符号,这时候互联网出现了,把权力归还大众,并且最大限度敞开了门户,正好契合了大众的需求。可以说是大众的需求促使了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也满足了大众的需求。故选C。
D选项是互联网的特征;B选项表述不准确,“电视的弊端”与“互联网的出现”之间不是因果关系;A选项是干扰项,表达的也是C选项的意思,但是语义空泛,没有C选项更有针对性。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判断。
在原文中定位A选项,从破折号的使用可以看出,“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是对“互联网的无中心网终结构”的解释,而且,这一“无中心网络结构”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并不是隐蔽枷锁,A正确。
根据材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B、C项所述都属于“另一些新的隐蔽枷锁”;根据文意可以引申出运行电视台这一有如此强大发射功率的电子媒介必然需要很高的运行费用的,所以D项也是“枷锁”的一种。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通读全文,根据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中的限制性词语“部分”,可知B选项的表达不符合文意,当选。
由第一自然段的“计算机互联网正在将这些权力归还大众”可知,选项A符合文意;由第二自然的“网络提供的自由是以享有某些社会条件为前提的”可知,选项C符合文意;电视是电子媒介的一种,信息的传播与发布必然与广告商有关系,所以D选项也符合文意。
D选项是干扰项,广告商是电视台传播的信息的来源之一,所以他们对于电视台的运行必然有重要的作用,所以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由材料“高达86%的人认为”和“几乎骂声一片”可知,对于中秋节和立状元碑二事,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即对传统价值的趋向很接近。故正确答案为C。
D项的两分法不符合作者的看法,几个疑问句就表示了作者对这种过于极端化判断的质疑,D错误。A、B项以偏概全,仅提到了两条新闻中的一条。
2.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由“对于传统,明智的态度是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和“试图理性地辨别其究竟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可知,不能将传统简单分为精华或糟粕,实行一分为二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故A正确,D错误。
由“我们可以剔除其有害的影响”可知,B项错误。材料提到“不管是对一个人的生命还是对一个民族的生命,离开了传统的包裹,赤裸裸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说明现代人“精神“上离不开传统,并非“生活”。故C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态度理解。从材料可以看,作者认为对状元文化“明智的态度是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和“试图理性地辨别其究竟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可知,评判状元文化是不易的,故正确答案为D。
对于传统的状元文化,作者的态度是“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对于某些有害于正义和善的,“我们可以剔除其有害的影响”,这足以说明作者并不留恋这种文化,故A错误。对于状元文化,作者认为难以简单的分为“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并质疑了传统的“批判继承”的判断方式,故C错误。在材料的最后,作者用了个一般性的疑问句,提出警醒,并不能说明是对当前教育方式的失望,故B错误。
2.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作者通过人们对中秋节和立状元碑迥然不同的态度,指出了大多数人在对待传统尤其是传统文化上存在的误区,即简单地以精华或糟粕也就是所谓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区分传统文化,分析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对传统要保持审慎和足够的同情与敬畏,以便树立一种良好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式。通过分析可知,材料的主旨就是告诉人们在传统面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
B、D项未抓住材料重点。A项仅是材料的部分话题。
2.5.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标题选择。材料的主旨是围绕大多数人对传统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说明对传统评判方法的不妥,引导人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及评价传统。而用疑问句作标题,更有警醒强调的作用,D更适合做本文标题。故正确答案为D。
A、C项超出了材料议论的范围。B项未抓住材料重点。
相关阅读: